汕头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汕头市目前正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锣密鼓筹建省实验室,补齐科技创新能力短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迈向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城市竞争力,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再创特区新辉煌贡献力量。
省实验室确保11月挂牌运作
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对比先进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基础研究力量薄弱,科技研发和成果转换的体制机制尚待建立完善。
汕头建设省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经济特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是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知名度,吸引高端人才入驻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省实验室的部署,我市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依托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开展各项筹备工作。
目前,汕头具有建设省实验室的良好产业基础。据统计,去年我市化工塑料产业规上产值642亿元,约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18%;创税20多亿元,占制造业税收收入14%,粵东化工塑料产业产值超1000亿元。汕头塑料原料进口量排名全国第四位,是全国最大的化学试剂供应地、中国三大化妆品产业制造基地之一。因此,汕头省实验室以先进化学制造作为初步建设方向,主要考虑汕头市乃至粤东化学、化工、高分子材料主导产业基础较好,化学制造方向将对粤东和广东产业起明显支撑作用。汕头大学副校长林丹明表示,省实验室的建设是汕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汕头大学推动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契机。
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实验室建设,全力保障资金投入,以汕头高新区、东海岸新城、规划中的江湾新区等为载体,打造集科研、生活、学术交流为一体,拥有高端仪器设备的科技创新基地。同时,充分发挥汕头大学和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师生资源、科研体系、教育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领军人物和一流团队,配套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建立以科研为根本、以首席科学家为核心、以课题为主导的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汕头省实验室今年11月份挂牌运作,将省实验室打造成为开放性、互动型的科技创新和科研开发平台,塑造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区域领先优势,力争在3到5年内形成良好发展态势。
“双轮驱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
当前,我们正处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科技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汕头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创造生力军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据统计,去年全市共有16家企业入围2017年广东企业500强,全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企业3家、50-100亿元企业3家、10-50亿元企业20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达967家。
近年来,汕头市科技部门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在去年出台了科技创新16条扶持政策。同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大力推进企业研发平台建设。2017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77家,其中新增223家,累计538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望获得减负、补助等政策红利超过10亿元。
由企业建设的广东三椒口腔健康产业研究院,是省内第一所从事口腔健康产业研究与开发的独立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口腔健康制造企业和支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来反哺自己,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
截至去年底,汕头轻工装备研究院承担完成各级政府和企业项目90多项,先后为企业开发设备300余台套,为企业新增产值15.62亿元、新增税收4724.98万元,节约成本8153万元,成为助推本土企业产业升级的利器,大大提升了汕头区域的数字化控制水平,保持了汕头在印刷包装领域的优势地位。
顶层设计助推创新驱动战略
“今年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推动出台科技创新新的扶持政策。”市科技局副局长李扬表示,将继续推进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市合作成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设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助推器和突破口。
去年,汕头市编制实施“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全市工业技术改造投资453.49亿元,增长22.4%,占工业投资的42.6%,总量位居全省第二位。31个项目共获省、市、区技改奖补资金7283万元,拉动工业投资16亿元以上。全年工业技改备案项目180个,购置设备31.76亿元,累计开展技术改造企业900多家。
汕头市经信局局长陈春松表示,下来将依托核心技术优势,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基础较好的产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轨道交通设备、机器人等潜力产业,打造竞争力强的产业基地。同时,加快推进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建设,新认定10个市级“双创”示范基地,新增5个以上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和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