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正面临着人们对它的希望以及它实际能给人带来了什么?这种日益尖锐的矛盾。实验室实验法也正在遭到人们的质疑:通过对一小部分人实验得出的结论,就一定能运用到广大的实践领域吗?仅仅是抽样的被试,能代表千百万形形色色的人群吗?代表性有多大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随处可遇。的确,在科学实在论的前提下,实验室实验法这种量化方法很难对人心理活动的多样复杂性做出良好的解释,也就在所难免存在很多问题。
过分强调数据而忽略了内在心理活动:实验法是一种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其结果要求用数据的形式得出一个结论或者是证实一个已存在的结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往往只在乎这个结论。所以在实验时,通常只记录被试的数据,而欠缺对被试不同的心理过程进行观察。要知道,人的心理与一般的物的心理特征不同,在研究过程中它会发生变化。
人们所面临的环境不同,心理活动自然也会不同,这也就意味着实验室实验这种控制条件下的心理和人们在普通环境中的心理是存在差异的。在心理实验中,主试和被试难免交互影响,而被试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也未必都是由于刺激本身所引起的,被试在接受刺激的时候,都会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因素。那么,实验室得出的结论是否能很好地说明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呢?这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个别群体参加实验,结论不能广泛地推广: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现今的实验心理学,说它是美国白人大学生的心理学。这句话,乍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有点夸张,但是慢慢咀嚼,会发现说的也颇有几分道理。现今的心理学实验被试的来源面很窄,大部分被试都来自在校大学生,要么就是某个小学,某个中学的学生,像一些工人、农民、商人、军人等都很少作为被试的对象。不难猜测,如此的样本实验,得出的结果应用的范围能有多大。这能解决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心理问题吗?心理学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各个层面的人服务的。实验心理学以如此狭小的实验对象来研究,是不是有些以偏概全呢?
研究主题狭隘,应用性差:英国学者保罗·凯琳指出:“实验心理学不能解释什么是本质的人,而且它所呈现的进展越大,实际上它就越远离心理学所应该具有的目标??毫无疑问,所有心理学方法都应根据人性的标准进行判断。”实验心理学由于坚持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证实性、可观察性,而不得不缩小心理学研究领域,舍弃本属于心理学领域的很多方面。这是因为心理现象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被证实、被观察和可重复研究的仅是它的一部分。目前的心理实验大都集中在几个领域,譬如当今较高级的实验方法:脑功能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RP)、眼动等方法都比较集中地致力于语言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其他方面的研究。而且相当一部分学者都忙于从事理论上的研究,采用各种范式,利用各种材料来证实某个理论,甚至想把某个理论研究到“缝衣针的针尖”一般越细越好。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是及其深入的对某个微小的细节进行的研究了,范围已经很窄了。相反,很多人对应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严重脱离实际,这样的研究结果对大部分人的大部分生活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了。“新近特别受重视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取向,在有的心理学士看来如果以神经生理作为解释复杂行为的唯一因素,那么势必会陷人行为主义以偏概全的覆辙。”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认知神经科学极可能因研究取向过于窄化而伤害其自身的发展。所以说,理论研究得越是深入,心理学离人的现实生活也越是遥远,应用性也就越差。